校本课程研究
目录
一、月亮的传说
早期中国文化中月的含义
少数民族习俗中的月文化
【课后思考】
二、诗意与美感
女性是月亮的灵魂
月亮是女性的诗化象征
【课后思考】
三、智者的参悟
月亮象征了宁静通达的智慧
望月寻古
帝王问月
【课后思考】
四、十五的月亮
节日中的月亮
《红楼梦》中的中秋之月
【课后思考】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这片人人心中都追求诗意的沃土上,诗人们用心灵的笔触来记录生活,用诗意的语言来记录人生、记录时代。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自然界中的一切美景也被人赋予了诗意的美感,成为了有情的意象。其中,月这一事物尤为突出的体现了这一特点,我们读诗品词时也总会见到月的影子。月之于中国古典诗词有着丰富深远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维度。我们共同梳理这一意象的丰富含义,力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月的形象形成相对严谨理性的把握。
一、早期中国文化中月的含义
在早期中国文化中,月是以其女性和母性的形象出现在文化典籍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礼记·礼器》中有:“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由中国传统观念观之,大明为太阳属阳象征着男子,月亮属阴象征着女子。由此可见月亮的女性特点由来已久。《吕氏春秋·精通》中有:“月也者,群阴之本也。”《淮南子·天文训》有:“月者阴之宗也。”这些文字性资料共同反应了月在中国人们的观念中早已具有女性阴柔的特点。
在古代祭祀活动中有着对月亮疯狂的迷恋和崇拜。这些现象表现了早期人类对对于生殖的崇拜。创造人类的始祖“女娲”,同时就是月神,在汉墓砖画中,伏羲手捧太阳,女娲则手捧月亮。远古人以为,女人和月亮有着一样的本性,都有膨胀的倾向,而且还有与月相变化周期一样长的月经期。他们的观念中,物体可以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超时空地发生作用,所以月光的照射可以使女人怀孕。月亮赋予了女性一种神秘的能力。因此月亮被赋予母性、生育繁衍的意义。在神话传说中,有后羿祈长生药和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神话传说不仅寄托着人们对长生不老的希望,同时也反应出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的历史阶段。从此对女性生殖的疯狂崇拜转变为对男子父系的遵从与崇拜。嫦娥奔月时带有一种凄凉与哀伤的情绪,这正是由于女性地位降低后产生的一种失落与悲伤。这个神话记录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同时也保留了女性地位下降后的哀伤与无奈。从此象征着女性的月亮也与哀伤、凄苦、无奈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山海经》中有关于月亮传说的最早记载: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有人反臂,名曰天虞。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帝俊之妻常羲,实际上就是嫦娥,很明显,它综合了嫦娥的神话。那么,嫦娥是什么时代的神呢?这条线索比较明显,“天地分离”之后,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然后才有后羿射日及嫦娥奔月之说。可见月亮神话在中国整个神话系列中,出现的时期很晚,大约是在”天地分离”、“大洪水”之后才有了关于月亮的记载。
还有一个证明,这就是神话与仙话的时间差别。中国是先有了神话,后来才有了仙话。月亮的出现与仙话的关系很大。比如,关于嫦娥就与仙家有关,嫦娥是吃了不死之药飞上月亮的,到了月亮上,又一直指挥一只白兔在制造不死之药。而不死是仙家的最大特点。可以说,嫦娥奔月是由于仙话而大放光明的。
《周书》曰:“掩雉不得,更顺其风。”今若夫申、韩、商鞅之为治也,挬拔其根,芜弃其本,而不穷究其所由生,何以至此也。凿五刑,为刻削,乃背道德之本,而争于锥刀之末,斩艾百姓,殚尽太半,而忻忻然常自以为治,是犹抱薪而救火,凿窦而出水。夫井植生梓而不容瓮,沟植生条而不容舟,不过三月必死。所以然者何也?皆狂生而无其本者也。河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潦水不泄,瀇瀁极望,旬月不雨则涸而枯泽,受瀷而无源者。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是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
在屈原的《楚辞·天问》中也有这样的语句: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意思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
不仅在目前仅存为数不多的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关于月亮传说的记载,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也保留了原始先民关于月亮的崇拜的习俗。在传统节日中秋到来之时,有不少的少数民族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着祭月、拜月的风习。下面我们去看看一看他们在中秋夜里关于月亮的不同习俗。
傣族拜月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
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壮族“祭月请神”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的“寻月”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 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 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 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 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象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 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湖南侗族“偷月亮菜”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课后思考】
阅读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传说,看看月亮与他们的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文化意蕴。
二、女性是月亮的灵魂,月亮是女性的诗化象征
在历史的发展中,女性地位由主导转为依附,代表着女性与母性阴柔特点的月亮也在文化的发展和碰撞中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月亮代表着女性与母性,既有孕育生命的意味,也有女性世界失落后的失意与哀伤。月亮明暗变化、圆缺往复、周而复始,它代表了永恒、生生不息的哲学精神,引发了人们对永恒的思考。在神话传说中月亮具有不死的文化内涵,比如嫦娥奔月中嫦娥是长生不老的,吴刚伐桂中树创随合,天狗吞月中月亮再生等等。在这些传说中月亮代表着人们对于永恒的追求,在苏轼的《赤壁赋》中写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可见苏子认为月亮虽有盈虚之变却终无消长损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在这首诗中也表达出人生的短暂与自然界中月的永恒含义。著名的诗人戴望舒的名字,就蕴含着月的诗意的美感。望舒取自《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后用作月的代称。这个名字表达出,戴望舒希望一直追求美好与光明的愿望。
月亮又是美的化身,它蕴含着一种温婉含蓄、朦胧飘渺的美感,也代表着一种对美的思慕,对爱情的追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摇曳,竟夕起相思。”“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在以上诗句中月亮的形象都是充满着美好、温婉的女性美的意象,寄托着诗人对美好生活、思慕的爱人、情谊深厚的友人以及故乡的思念。中国的诗歌讲求风骨,讲求直冲霄汉的气象,同时也有细腻的缠绵情思。这些细密的情感不不同于激昂蓬勃的丈夫义气,而是文人内心的最柔弱、最细密、最缠绵的对生命的感叹。这样的现象反应了中国文人、中国文化是刚柔并济的,讲求阴阳相生。这其中既有男子的悍然之气也不乏女性的柔和婉转,使中国文化具有其独特的审美意味。
月亮又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月亮代表了女性的悲伤、忧郁与凄苦。在男权社会中女子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没有选择自己喜好的权利,她们只有服从、只有忍耐、只有祈求。这些特点使月亮又成为文人借以抒发政治失意、人生坎坷的艺术形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出李白仕途失意的寂寞。“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感慨征人远戍边塞的思乡之苦。“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感慨人世浮沉寄托对友人的思念。“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感慨社会动荡抒发一家颠沛流离之苦。“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借明月和边塞景色烘托出苍凉萧瑟的意境,蕴含了戍边将士悲愤的情感和报效祖国的决心。在这些失意人的心中,月亮往往是遥远的,因此有时诗人也用这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来寄寓政治理想的渺茫或希望。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表达的就是对政治理想得以实现的一种希冀。在此,月亮又代指皇帝,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再度被启用,实现政治理想。
在中国的文化中,月亮以其独特的阴柔之美征服着一代又一代文人,使无数骚人墨客对其反复吟咏,久久徘徊伫立仰望着天空那一抹清冷悠远的光华。
月亮与女性——
“东方之月兮,彼妹者子。”(《诗经·齐风·东方之月》)
译文:东方的月亮啊, 那个美丽的姑娘。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译文: 月儿出来亮晶晶啊,照着美人儿多么俊啊,安闲的步儿苗条的影啊,我的心里不安宁 啊。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卢照邻《长安古意》)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曾识妲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刘克庄《清平乐》)
“美人揽明月,盈手似瑶华。”(屈大钧《绝句》)
除诗歌外,古代文赋中也有以月喻女性的说法,曹植《洛神赋》言宓妃之绝色:髣髴 鬃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 这种比况的产生是很自然的,因为月亮与女性有某种同形同构关系。美国当代美学家阿恩海姆从完形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过这种现象,他说:“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同样道理,月亮的洁白、晶莹、温宛、柔顺以及隐入云中若羞涩状,无不具备女性的特质,加上女性与月亮都有一个同样的周期现象,“月经”与一次朔望的循环期近乎相当。月亮又名太阴,中国古代哲学家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月亮成为女性的象征,始自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话,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所谓“花容月貌”即为证。现代诗人陈望道也曾这样描绘阴柔美:“仿佛明月浸入一般地有一种适情顺性的情趣。”这种阴柔美亦是女性之美。
月亮与爱情——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汉乐府《白头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月解团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朱敦儒《临江仙》)
“恨君不是红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是红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月亮自古以来就跟爱情有缘:对月盟誓,月老牵线,望月怀人„„似乎离了月亮,爱情便会发生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月亮总是出现在爱情滋生最盛的夜晚;二是月亮的阴晴圆缺象征着爱情的悲欢离合。以情看月,月也有情。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哪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青门引》)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
月亮在古人的爱情生活中既是媒介,又是证人,既是信使,又是陪伴,它年年代代乐此不疲,显出古道热肠。每逢望日,它就将自己最精彩的满月之形奉献给人间,使万众翘望,皆大欢喜,使情侣欣慰,如获神喻,至今人们爱唱“十五的月亮”,足证人类对爱情的追求是古今相通的。
月亮与思念——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半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 白《峨眉山月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杜甫《梦李白》)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
古时交通不便,两地之间山隔水阻,凭鱼雁传书又迢遥无期,月亮自然便成了寄托友情、传达思念的对象,诗人取其“与人万里长相随”的特点,巧妙地抒发了“海内存知己”的人间挚情,即月光能照到的地方,都有友情送达。月亮这种从太空反馈信息的方式,近似当代的人造地球卫星。有时候,诗人也以月亮的光明与高洁来比喻朋友的君子之德,如李白的《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把日本友人晁衡(阿部仲麻侣)喻为明月,当时以为晁衡在返日本途中死于海难,故有此悼诗。可见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中国诗人就有了这种博大的人类情怀。
【课后思考】
在你阅读的诗歌当中请列举出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赏析其中月亮蕴含的艺术美感。
三、月亮象征了宁静通达的智慧
我们仰望深邃的夜空,见到素白如洗、清光满盈的明月时,不由会想起它高挂与天际,遍览世间一切苦乐,照见历史无尽的沧桑。它亘古未改、盈虚交替,引发了士人、智者、佛子无尽的联想,月印万川于是成为一种放达平和的禅心体悟。在士人眼中月亮代表着取则用之,舍则藏之的人生智慧。在智者眼中月亮蕴含了他们对人生冷僻深远的思考,反应着他们遗世超群的人格。在佛子的眼中他们是见性成佛的参悟,是自适会心的生命体验,是超脱空灵的究竟涅槃。由此而产生了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了不同维度的哲学思考和审美理趣。
月亮寄托着人们的思古幽情和世事沧桑的感慨。“残霞卷尽出东溟,万古难消一片冰。”“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这些都表达了诗人深夜对月追思古人感慨现世的无奈与沧桑。苏轼被贬黄州之际于赤壁之下感慨愿抱明月而长终,追求永恒的情怀。凡有月亮出现的地方就变现出一种宇宙的无穷和历史的广阔,朗朗月光照亮了追溯生命本源的路程,在蒙蒙的月色里我们接纳了历史的匆匆来访。
月亮是心灵的虚静,是空间的澄明。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智者在静观中摒弃了红尘俗念,进入了逍遥自适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体悟直接影响了后世文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淪五藏,早雪精神”的审美追求,形成了恬淡纯净的艺术境界。王维的《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光衬托了宁静安逸的精神世界,寞寞心中笼罩着寂寂梵音。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云:“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明月生于松间带来丝丝凉意,风声阵阵泉水悠扬,时空中充满着天籁之音和弃世忘俗的冷僻。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表达的是茫茫尘世间只要望见月亮便可澡雪精神。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心灵里空静与月亮的明澈合为一体成为玉洁冰清的审美境界。
以曹氏父子的两首诗为例:“明明如月,何日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表一种政治家之忧,读来沉雄苍凉,气象阔大;“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 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曹植《杂诗》)表一种失意者之忧,读来委婉回环,忧深怨长。 这各种各样的忧愁加起来统统堆在月亮身上,那月亮能“乐”得起来吗?面对着普天下的烦恼人生,它只能以伟大母性的宽容,做了孩子们倾诉的对象。
望月寻古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李 白《梁园吟》)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杜甫《北征》)
“秦 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刘辰翁《忆秦娥》)
“小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萨都剌《百字令·登石头城》)
中国诗歌有兴、观、群、怨的传统,这就注定了它要与历史结下不解之缘。杜甫的诗因为真实地记录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历史变故,还得了“诗史”之美称。中国古代诗词相当于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上下几千年,战乱频仍,群雄蜂起,朝代更叠,兴衰不已,加上强虏入侵,草民揭竽,虽有相对的盛世与繁荣,但历史基本上是在破坏中发展、在动荡中前进的。月亮亘古照耀,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月亮最称得起“见多识广”:当年的歌舞繁华,今朝的废城荒墟,王侯的干弋纷争,百姓的颠沛流离,无不历历亲见。因此,诗人借它咏史、叹世,评说千秋功罪,兼抒个人在历史大潮中载沉载浮的感慨,是很自然的事。
帝王问月
古代帝王中虽多昏君、庸主,但也不乏雄才大略之人,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康熙乾隆,堪称诗人与词人的,也有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南唐中主李璟、南唐 后主李煜等,他们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骄傲。月亮在帝王眼中,既与世人同,又与世人 殊,这是由于他们特殊的地位和情感角度所决定了的。帝王既是人,又是非人,即人 上之人,古时称为龙。试看他们诗中的月亮,倒也别具一番情味。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沧海之大,包容万物,连日月之行仿佛也孕自沧海之腹,这种大气磅礴之作, 只有一代枭雄曹操写得出!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 丕《燕歌行》)这是一个凡人的月亮,表闺怨缠绵动人。
“愁人独夜伤,灭烛卧兰房。祗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梁简文帝萧纲《夜夜曲》)梁简文帝诗风轻靡,当时有“宫体”之称,他的月亮,已开始着上“艳色”了。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陈后主叔宝《玉树后庭花》)流光即月光,女色与月色构成一种淫靡的令人销魂的意境——这是一首有名的亡国之音。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簇开明月独窥人,倚枕钗横云鬓乱。”(后蜀主孟昶《避暑摩诃池上作》)这是后蜀主为宠妃花蕊夫人作的一首艳诗,其中明月偷眼,倍增美人媚态也。
唐太宗作为开国之君,诗作得不好,但《全唐诗》中夸他:“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并选取了他的一首咏月诗。“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唐太宗《辽城望月》)驻跸,指帝王出巡的车驾。诗中以己喻月,言圣君一出,妖氛尽灭。帝王霸气于此可见。
武则天的诗多写宫中繁礼缛仪和宴乐生活,她诗中的月亮不过是酒席上的灯笼。“兰灯吐新焰,桂魄朗圆辉。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武则天《早春夜宴》)
帝王咏月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这位南唐后主在位享乐十几年,后被宋所掳,鸩死汴京。后期词作几乎都是倾泻他变为囚徒后“日夕以泪洗面”的深哀巨痛。词中的秋月,成为他伤心的泪泉,所照故国之景,——叠现眼前,可惜国破家亡,人事全非,怎堪回首?无尽的悔恨、愁怨冲决而来,化作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词中真率凄惋的感情,让人受到强烈的震撼!声声悲苦,都从血泪中进出,正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李煜的月亮,是一颗血泪浸泡的月亮。 以上帝王咏月,咏出的无非是凡人之情或“超人”之情。所谓“超人”之情,除了曹操那种政治家的抱负以外,更多的是自命不凡、骄奢淫逸、纵情享乐、亡国之悲等等。其实笼统地说,这些心理不过是人类心理的放大而己。在潜意识中,凡人也会有非份之想,只是意识告诫它不要超越客观条件而妄想天开,但一旦条件无可,燕雀也会冒出“鸿鹄”之志,如陈胜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便是这种凡人心态的大胆暴露。
【课后思考】
在禅诗中有很多关于月亮的语句,请找出其中带有月亮的诗句,并试着解析,在禅诗中月亮与我们一般诗歌中出现的月亮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四、十五的月亮
月亮不仅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被文人不断吟咏着的十五这一日的月亮跟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希望、载满求而不得的伤楚。翻看中国古代典籍,我们可以追溯到《周易》中记载了相关的内容。在《周易·丰》中就有这样的文字:“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意思是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事物物无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兴盛衰亡。后人把这两句话,概括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水满则溢就是一桶水满了它就要流出去了。形容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走向自己的反面,走下坡路。《周易》是五经之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其中反映出来的辩证思想对后世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表现最明显的便是这种中秋之夜的哀戚之词。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人们情怀,这不仅是一种民间习俗,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人间万姓举头对着天际一轮满月,联想到的是月不常圆、人生又有诸多不圆满,不禁悲从心中生。不仅是盛行赏月寄情的唐宋时代,多有这样的作品,即便是到了明清时期这样的内容仍然存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当苏轼看到天上的满月时不由感慨生命的缺憾。但却没有沉浸在这种无尽的悲伤中,而是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慨叹。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想,更体现了中国人希求中庸之道的现实追求。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文学作品是人情感世界、精神追求的真实体现,叙写现实的悲伤,往往引起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之月也是这样,文人骚客在吟咏内心伤感的明月之诗时,心中却执着的追求心中永恒的美好与幸福。
文化是精神的传承、血脉的相继,今天我们依然哼唱关于月亮的乐曲歌词,依然感受着那轮夜幕下明澈温柔的冰盘带给我们的内心的最真切的感动。中国人是多情的,单单一轮明月便可见中国人对于天地万物的一种诗意的联想与多情的感喟。在历代诗词中更不乏有文人因之而倾吐肺腑,为之永夜难眠,使之形成了意蕴丰富的审美意象。当我们今天再度吟咏那些感人泪下、催人肺腑的诗词时,更应关注中国传统美学至于外物的一种有情的关照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让自己与天地万物和人生百态形成一种诗意的栖居。用思想的广阔弥补现实生活的狭隘,用精神的渺远涤荡物欲的泥淖。当今社会中懂得用心灵来寻求美的生活的人,才能真正的找到生活的出口。这正是传统文化之于现代人最伟大的馈赠。
《红楼梦》的中秋之月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集大成着,是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就写到了两次有关中秋佳节的情形。第一次是在小说的《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写道贾雨村寄居在甄士隐家旁边的葫芦庙里,正直中秋佳节,甄士隐邀请贾雨村到舍下小酌的情形,“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 先上玉人楼。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 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
玉在牍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
贾雨村孤身一人,连去京城科考的路费都无着落,靠着卖字撰文挣几个钱活命,已经是处于人生的低谷了,其内心的苦楚不言自明。但曹雪芹在下笔时偏偏写他此时正直中秋佳节,对月感怀既有内心的凄苦,同时又有对未来的期待,这正式水满则溢否极泰来的哲学观的体现。
而此时的甄士隐正是生活富足、天伦共叙的逍遥生活。“(雨村)便同士隐复过这边书院中来.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 二人归坐,先是款斟漫饮,次渐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 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甄士隐听到贾雨村的志向时当即慷慨解囊愿意资助他去求取功名。在这个中秋之夜,贾雨村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人生从低谷走向了光明;而甄士隐则是人生如月将满欲亏,不久之后便走失了唯一的女儿、家中忽遭大火,富贵场顷刻化为瓦砾堆。
第二次写道中秋节,是在小说的《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这回是写贾府中过中秋节的情形,但读起来却不似开篇几回写的热闹有趣,甚至连一般的节日也比不上了。如果我们读过《红楼梦》,都应该记得《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这一回写的热闹非常,我们通过刘姥姥这一村妇的眼睛把贾府富贵以及、奢华富丽的生活看得真而且真,豪门公府的笙箫歌舞、珍馐佳肴简直让人瞠目结舌。虽然只是一般的家宴,却热闹有趣笑声不断。到了第七十五回,虽然是重要的中秋佳节,却写得索然无味,冷清寂寞,明月之下的贾府失却了往日的彩绣辉煌,过眼之处尽是清辉冷月刻意求欢的兴味索然。小说写中秋家宴前先写了“贾母歪在榻上,王夫人说甄家因何获罪,如今抄没了家产,回京治罪等语.”可见其中大有深意,但就在“贾母听了正不自在”时,“恰好见他姊妹来了,”因此便商量着过中秋之事。可见虽然为直接把贾母心中的不快些透,却比写透了更加让人堵心。中秋佳节最重要的就是圆满,但之后的情节多处可见的是“美中不足”的不圆满,首先就是王夫人说“只是园里空,夜晚风冷”。然后是姊妹妯娌或有病的显得冷清,贾母想看多多的人吃饭热闹有趣偏偏米粥的数量又不足。又写贾珍的府里虽是过节却“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众人都觉毛发倒竖.贾珍酒已醒了一半,只比别人撑持得住些,心下也十分疑畏,便大没兴头起来. 勉强又坐了一会子,就归房安歇去了.”再写贾母说道“今日看来,还是咱们的人也甚少, 算不得甚么.想当年过的日子,到今夜男女三四十个,何等热闹.今日就这样,太少了。待要再叫几个来,他们都是有父母的,家里去应景,不好来的。如今叫女孩们来坐那边罢.”“贾母便命折一枝桂花来, 命一媳妇在屏后击鼓传花.若花到谁手中,饮酒一杯,罚说笑话一个.于是先从贾母起,次贾赦,接过.鼓声两转,恰恰在贾政手中住了,只得饮了酒。众姊妹弟兄皆你悄悄的扯我一下, 我暗暗的又捏你一把,都含笑倒要听是何笑话.贾政见贾母喜悦,只得承欢。”然后是贾赦说的笑话“一家子一个儿子最孝顺。偏生母亲病了,各处求医不得,便请了一个针灸的婆子来。婆子原不知道脉理,只说是心火, 如今用针灸之法,针灸针灸就好了.这儿子慌了,便问:`‘心见铁即死,如何针得?' 婆子道:‘`不用针心,只针肋条就是了。'儿子道,`肋条离心甚远,怎么就好?'婆子道:`‘不妨事。 你不知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众人听说,都笑起来.贾母也只得吃半杯酒, 半日笑道:"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就好了。”由此读来,虽然表面上依旧是歌舞升平、共叙天伦之乐,但其中多有不如意之事。贾母一味的想要求得圆满,却偏偏不能称心,可见是天不遂人愿。可见曹雪芹巨笔如椽,用中秋之月满则亏来预示着贾府的倾颓。读到这里又让人不经意间想起秦可卿死时魂别凤姐说的话,“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
【课后思考】
中秋佳节,丹桂飘香,当我们仰望明月品读诗词时会发现,在这个团圆之夜中还有很多天涯游子在吟咏他们的寂寞与悲伤,举一例进行赏析,揣摩诗人离子的情感,体会诗歌深处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原型批评.东方出版社出版, 1996.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潘知常.众妙之门——中国美感深层结构.黄河文艺,1989.
[4]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
[5]李泽厚.美学四讲.三联书店,1989.
[6]叶嘉莹.说初盛唐诗.中华书局,2001.